二甲基甲酰胺的毒性,临床与**
2020-10-14 浏览次数:227次
毒性
毒作用机制
DMF的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,认为与其体内代谢过程有关。DMF其烃基化,生成N--酰胺(HMMF),HMMF部分脱羟分解成甲酰胺(NMF)和甲醛,NMF还可羟基化,然后再分解成甲酰胺 (F),还有少部分DMF以原形从尿中排出。
实验表明,NMF毒性强于DMF及HMMF。NMF或HMMF生成N-氨基甲酰半胱氨酸(AMCC)过程中的活性中间产物(可能是异氰酸),具有亲电性,可以与蛋白质、DNA、RNA等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,造成机体肝肾器官损伤。
侵入途径
可经呼吸道、皮肤及消化道吸收。
刺激部位
对眼、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。
侵入机体后,主要由肝内代谢,排泄较快,主要靶器官为肝脏,肾脏也有一定损害,属中等毒性。
临床与**
编辑临床表现
呼吸道吸入后一般经6-12小时左右后发生急性中毒; 皮肤侵入,潜伏期可较长,也有在皮肤灼伤基本愈合后再出现中毒的报道。亚急性中毒病例,自接触至发病为2-4周时间。
临床特点
刺激症状:DMF蒸气可引起眼、上呼吸道轻、中度刺激症状。
皮肤:污染皮肤可致轻、重不等的灼伤,皮肤起皱,肤色发白,伴有灼痛感,严重者可使皮肤胀肿,剧烈灼痛。
眼:污染眼引起灼痛、流泪、结膜充血; 严重者可引起角膜坏死。
胃肠道症状:患者常有食欲不振、恶心、呕吐、腹部不适及便秘等,少数病例有中上腹痛。
肝脏:急性中毒时肝脏损害常较为**,患者有明显乏力,右上腹胀痛,不适,出现黄疸,肝脏逐渐肿大,有压痛,常规肝功能检查示异常,其中血清转氨酶升高较明显。病变一般不严重,经**可逐步减轻,数周内病情可完全恢复。
严重急性中毒:表现为重症中毒性肝病,职业性中毒为少见,接触高浓度,尤其是皮肤污染严重,未及时彻底洗清者,应警惕发生严重中毒。
生活性中毒:曾有原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,以DMF灌肠,作为**药物而引起肝病,病情呈进行性加剧,类似亚急性肝坏死型肝炎,2周内出现肝昏迷,预后凶险。
特殊危险者:原患有各种原因的肝脏疾病者,对DMF较为敏感。
诊断
临床表现:首先出现胃肠系统症状,以后有中毒性肝病的表现。
生物学检测:血中测二甲酰胺或尿中测一甲酰胺,作为吸收该品的指标。
肝功能试验异常,可作为肝脏有病变的指标。
综合分析现场、临床特点,诊断一般不困难,当一群体陆续发生肝脏疾病时,应做现场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,以作出正确的诊断。
鉴别诊断
主要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鉴别,常有将该品引起的中毒性肝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,在早期更应引起注意。鉴别诊断要点是重视询问接触毒物史,现场调查,密切观察病情进展,以及正确评价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的诊断意义等。
此外要和药物性肝病相鉴别。
处理
该品尚无*解毒剂。
皮肤污染时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,如皮肤有灼伤,参见<化学性皮肤灼伤的**>;。
眼污染时用清水彻底冲洗,必要时请眼科检查。
口服毒物必须彻底洗胃。
**要点
重点针对中毒性肝病:
1.卧床休息。
2.清淡、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。
3.给予维生素B族。
4.葡萄糖液注射。
5.选择一、二种常用的**药物如酵母片、肝泰乐、肝乐、维丙肝、胆碱等。f.较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,一般用地塞米松20~60mg/天,分次肌注,用药不**过一周,逐步减量。需特别注意副作用,尤其是胃肠道出血。
其他对症、支持**。中医辨证论治。请参见<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肝病的**>。
需要注意的是:
1. 可在皮肤灼伤愈合后出现肝脏病变的表现,故在早期即应注意,给予必要的**,如用维生素B族、C、葡萄糖等,应严密观察,有无迟发性肝病的发生。
2. 小工厂中应用该品,不了解其毒性,也不注意防护,故发生急性中毒的报导较前增加,卫生部门,应加强宣教,将本样品引起的中毒表现,向内科医师、传染病医师介绍,以提高早期诊断**的质量。
chu198909.b2b168.com/m/